中新网北京11月11日电 (记者 徐婧 杜燕)沿着运河,从北京骑自行车到杭州。1981年,摄影记者刘世昭从元代大运河北端上游水源——白浮泉出发,与同事一行2人开启了骑行运河之旅。
700多年前,为解决漕运难题,元代科学家郭守敬提出白浮引水方案:修建白浮堰导入瓮山泊(颐和园昆明湖前身),再汇入积水潭,与南来的河道相接,成为惠及京师的通惠河。
42年前,刘世昭是《人民中国》杂志社的摄影记者。当年,杂志社有一个很受欢迎的连载栏目,刊登过长江、丝绸之路等主题的连载故事。大运河在当时是一个尚未有全程报道的选题,因此受到刘世昭和同事的关注。
确定行程后,把三台相机、九只镜头和一些换洗衣物装在后座,他就和同伴骑着自行车出发了。
“采访和拍摄的内容很广泛,既包括运河本身,也包括运河沿岸的民俗风情。”在这次骑行中,刘世昭的主要任务是采访和拍照,编辑稿件和冲洗照片等工作都在返程抵达北京后完成。
北京庆丰村的“二闸狮子会”、“鱼米之乡”无锡的米市、听书馆里的苏州评弹……在刘世昭的照片中,人是最重要的角色。据估算,他这次骑行共拍摄了约5000张照片,这些照片在《人民中国》杂志上连载了两三年。其间,海内外读者的反响热烈,甚至有日本读者组团到中国数次摄影,沿着运河“打卡”骑行。
第一次骑行抵达终点杭州拱宸桥后,刘世昭和同伴约定,十年后重骑运河,“看似一句玩笑话,但从那以后,这事儿就成了一个心结。”
与运河“再续前缘”的起因是大运河申遗成功。2014年,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,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。从工作一线退休的刘世昭又惦念起运河和生活在运河沿线的人们。
“还骑得动,那就再骑一趟。”经过一年多的筹备,他在2016年再次踏上了骑行运河的旅程。
这一次,他携带的装备随着技术进步“升级”:第一次骑行光胶卷就要带几十斤,这次他邀朋友驾车同行,把行李、电脑等装在车上,自行车上只放三台相机,沿途随时都能拍。
35年间,运河沿岸的生活发生了巨变。1981年,他看到一些南方的民众在船上居住,一家几口人吃饭睡觉都在船上。2016年,打渔的家庭搬到了岸上,以船为“家”的景象几乎看不到了。
行于河道两岸,刘世昭最喜欢记录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活片段。听书馆里常坐着满堂宾客,于是台下的光脚老人在照片中“登台”;在位于山东的中国北方最大淡水湖——微山湖,当地百姓多以渔业为生,刘世昭就把镜头对准湖面,拍摄民众的湖上生活。
“食”在运河畔,天津河西务地区有一张让刘世昭印象深刻的“巨型”油饼。初见时,一张饼的直径约有80厘米。他在采访中得知,这是因为工人从事体力劳动消耗大,而油饼在高热量食物中价格相对便宜又美味。
与运河“重逢”,刘世昭幸运地找到了当年炸油饼师傅的后代,看到了经过改良的油饼。35年后的油饼,样子变了,吃法也不一样了,可卷着肉菜食用。“或许这样的饮食会消失,我觉得把它拍下来就很有意义。”他说。
记录运河历史的同时,刘世昭也想把河道两岸的故事讲给未来。近些年,他将第二次骑行时使用的自行车、头盔、手套等捐赠给位于杭州的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;2022年,为支持北京大运河博物馆(首都博物馆东馆)建设,他又将千余张大运河题材照片的底片捐赠给首都博物馆。
按照计划,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将于今年年底前具备开放条件。目前,该馆展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摄影。“希望这些照片作为影像资料留下来,让人们了解运河的一部分历史,也希望博物馆里能有越来越多关于运河文化的馆藏。”刘世昭满怀期待。(完)
5年来,世界各国展商跨越山海,共赴进博会之约。从东南亚的榴莲到哈萨克斯坦的乐器,从全球领先的技术设备...
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题:校准中美巨轮航向的三大航标——推动中美关系回归正轨系列评论之二 新华社记者叶...
共赴乌镇“十年之约”,共绘数字合作美好未来。11月8日欧亚体育,以“建设包容、普惠、有韧性的数字世界——携手构...
相关部门应更加注重了解重点人群就业的特点、需求,健全主动联系、按需服务、定期回访机制,促进供需对接,...
“互联网日益成为推动发展的新动能、维护安全的新疆域、文明互鉴的新平台,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既是回答...欧亚体育欧亚体育欧亚体育
在线客服
电话咨询
官方微信
返回顶部